中国文明网微信订阅号拟与“文明中国”微信矩阵成员联合开展“我的家庭故事”微信征文活动。选择参与的地方可自行起草征文启示,通过当地微信订阅号、地方媒体、官方微博等渠道,发布征集启示,刊发征文内容。现将邯郸“我的家庭故事”整理制作此专题!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临漳 孟恩伊

初夏暖阳,渗入落地窗,正好温暖着书桌前的我。又是一个大好的天气,又是一个不容辜负的美丽周末。

坐在窗前的矮凳上,左手扶腮,右手随意翻看着纪念册中的老照片。每一个瞬间都记录着我和哥哥的成长,每一幅场景都流露着万般真情。不经意间,发现爸妈有两张同景异时的合影。

似乎也是周末吧,阳光和煦,绿树蓊郁,还伴着点淡淡的清香。爸爸微笑着坐在丛台公园的围墙上,左手端放在膝盖,右手轻轻地搭在妈妈的肩上。妈妈则暖暖地靠在身边,手指相牵,略带些羞意。这大概是爸妈刚刚在一起的时候吧。

我一直是相信爱情的!就算文章无理取闹,柏芝霆锋劳燕分飞,这都不会影响我对爱情的憧憬。因为从爸妈那里我明白了,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疼爱就是最难得的真情。

多年劳累,妈妈落下了头疼的毛病。每每这时,爸爸总是陪在妈妈身边,不仅端水送药,还学会了按摩。如此厚实的手竟变得那么温柔,就连注视的目光也藏着些许心疼。在这将近三十年的爱情里除了陪伴,更多的大概就是疼爱吧。

另一张照片也是这个地点,这样的姿势,不同的是,妈妈早已褪去原有的羞涩,幸福地站在爸爸身旁。微笑的眼神中流露出无言的甜蜜。轻风吹过,带来缕缕幽香,氤氲着浓浓爱意,收藏着深深真情。

我很喜欢《诗经》里的《击鼓》一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这本不是爱情诗,但用它所蕴含的那种“无论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谊来形容已内化为亲人的爱情似乎恰到好处。

一直感觉自己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有恩爱的父母作伴。可以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妈几乎从没吵过架,更别提家暴了。爸爸在外踏实工作,妈妈在家照顾老小。每当我们全家坐在圆桌前吃饭,妈妈总会把第一碗饭盛给爷爷。无论何时,餐厅里总是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爷爷的笑容最可爱,尤其是当他把假牙摘下时,双唇微抿着,讲述着他这一天看书的收获。我是最佩服爷爷的,老当益壮,每天早早起来,去公园打太极拳,练太极剑;活到老学到老,一天天从不间断地阅读着经典书籍。我想,之所以爸妈如此恩爱,应该是受到了爷爷奶奶的影响吧。

去年冬季兄嫂完婚,又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又是一份甜蜜的爱情,也将是一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故事。

母亲的嫌与父亲的管--杨晓娅

1957年的母亲跟1953年的父亲奉父母之命经媒妁之言于1983年结为夫妻,他们跟其他50年代的夫妻们一样,都是先结婚后恋爱,并且习惯了在感情表达上克制,一贯有着排斥前卫的保守,似乎婚姻是在母亲的嫌弃与父亲的管束下维系。

首先,母亲嫌父亲穷。每每问起母亲是否满意自己的婚姻,她的抱怨就似开闸的洪水滔滔不绝,而父亲的穷首当其冲!母亲诉说着自己因贫穷吃的苦,父亲则满眼疼惜地聆听着,等母亲说完了说够了,父亲会说:“你老说跟俺结婚啥也不占,俺不占穷吗?”在父亲眼里穷是一种优势。父亲洗脑式的给母亲灌输这种思想,他就是这样管着母亲对待贫穷的态度。尽管贫苦,他们都拒绝过双手向上的讨要生活,而选择了双手向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打拼。好多次我都试图说服他俩把家里的田地承包出去,均被空前一致地否决。他们说:“农民不种地不中,农民不种地就像工人不上班,学生不上学。”我想,或许是因为那几亩地里承载着他们秘而不宣的爱情,才让他们如此留恋吧。反倒是穷,成就了母亲的勤劳坚韧;父亲的管,促成了母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好日子≠天天蜜里调油,坏日子≠日日黄连拌苦胆;即便是一块苦胆浸泡过的黄连,长久的咀嚼,也会使它的苦涩慢慢淡下去。

其次,母亲嫌父亲爱喝酒。母亲并不反对喝酒,只是嫌恶父亲喝醉。通常都是这样:母亲一边数落着父亲不长记性,一边沏茶换水收拾哕吐秽物。待到母亲把一切收拾停当后,就坐在床边守着父亲,听他絮絮叨叨,时不时的催他再喝杯水。最令我感动的是父亲醉后对母亲的那次衷肠倾诉,父亲似乎是在借着酒劲儿撒野,破天荒地当着我的面儿攥住母亲的手对我说:“恁妈这辈子跟着我吃了不少苦,咱家穷的时候恁姥爷给咱送羊送兔搞养殖,我都念他的好,我以后再也不喝醉酒了,保证不惹恁妈生气”。我不知道父亲这酒后的承诺会不会兑现,只看见母亲流下了欣慰知足的眼泪。此刻,父亲对母亲的感激如同大水,淤东流西,湮南涌北,瞬间席卷了母亲所有的埋怨。

最后,母亲嫌父亲扫兴太在行。在他们这个年纪,儿女们均已然成婚、工作打拼在外,农闲季节打麻将便成了一项消遣。好几次,三缺一的牌友找上门儿刚坐好,父亲就一个劲儿地催促母亲散场,那种扫兴无异于一个人正打算暴撮一顿,另一个人却大声宣布他在减肥。我一直不理解父亲为何如此反对母亲打麻将,她们是以一毛钱为筹码啊,玩一下午也不过是块儿八角的,直到4月4日父亲突发间隙性脑梗栓,他说这病在老年人里太普遍了,我是怕恁妈打麻将太用脑会发生突发脑溢血,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可恁妈就是不听管!

父亲病愈出院后不再喝酒,母亲极少打麻将。大多数的时候是母亲坐在院子里做活儿,父亲坐在母亲对面给她念算卦一类的书,有时他俩同时抬起头来,她的眼睛离开手中的针线,他的眼睛离开手里的那本破书,四只眼睛发出饱满、快乐的光线,接触成两条平行线,你看我,我看你,对瞅着一笑,又低下头,做活的做活,念书的念书。他俩偶尔的眼神交流让静默无声的爱瞬间磅礴了整个院落,搞得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浪漫余韵。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母亲念念不忘的嫌都成了风景,父亲无处不在的管也成了他们爱情的遗产,风景跟遗产一直都在,只是他们很少回头。

平凡的爱情 -- 邱县 冯慧慧

母亲念旧,经常念叨起以前的事情。其中,我最爱听的部分就是她和父亲的故事。慢慢地,从母亲的嘴里,我听到了那个年代他们的爱情和温暖。

父母生活在相邻的村镇,离得虽然不远,却不曾打过交道。他们的相识有些偶然,像是某种注定的缘分。有次村里安排生产队挖土铲草,同行的人都回家了。母亲为多挣些公分,趁夜色又忙活了半天才收工回家。在途经村边拐弯僻静处,突然窜出两个拿着长刀的村痞图谋不轨。母亲正值害怕之际,正碰见同样赶路回村的父亲,父亲见势不妙,马上示意母亲前面跑,自己取下肩上挑东西的扁担挡在后面保护母亲。终于母亲平安无事,而父亲在与坏人搏斗中,左胳膊受了伤,留下了一条明显的伤疤。后来母亲感恩,在得知父亲还没成家后,便悄悄托人传信给父亲,让父亲提亲。那一年母亲19岁,父亲22岁。

可惜,诸事不全随人愿,待母亲嫁过去后才发现奶奶脾气暴躁,在村子里出了名的不好相处。而母亲生性善良温婉,对于奶奶的颐指气使,指手画脚,母亲选择了包容和隐忍。因为日子艰难,父亲只得整天在生产队里赶牛耕地,顾不得家里,也就见不到奶奶对母亲的责骂,更谈不上给予母亲疼爱。

结婚一年,母亲生了姐姐,又过了三年,母亲生下了我,他们的第二个女儿。母亲终日忙前忙后,把我们俩看做家里唯一的安慰。慢慢地,母亲原本弱小的身体就累垮了,脸色变得蜡黄憔悴。奶奶以母亲身体差,生不了儿子为缘由,多次鼓动父亲休了母亲。父亲老实却重情,他想着办法跟爷爷奶奶分了家。

年复一年。母亲开始对父亲发起牢骚:“要不是生了这俩闺女,这日子早没法过了!”说这话的时候,往往是母亲手里还缝着父亲的旧衣或者团着父亲爱吃的玉米面窝头。父亲寡言,从不会送来一句暖心的关怀,母亲说自己都不如父亲用来耕地的牛。面对母亲的埋怨,而父亲总是不支声,照常忙活。

如今,母亲很少再唠叨父亲了。难得的平静中我们发现,父母亲老了。记得幼时爬在母亲肩拔的第一根白头发,费了很大劲,因为那根白发在阳光下忽的一闪不见了,而满头的黑发依然闪着光。而现在黑色变得稀少,满头尽是银发了。母亲偶尔会问父亲,我是不是变老变丑了,这时父亲总会看着母亲,淡淡地回答,老什么丑什么,别净想些没用的。

上了年纪,母亲的身体更糟糕了,父亲每天变着花样给母亲做饭。父亲说,母亲跟着他受苦了,一辈子也没吃几顿好的,现在条件改善了,母亲却吃不下什么了。母亲胳膊总疼,父亲便学着给母亲梳头挽髻。天气好的时候,父亲会推着母亲出去闲逛,说怕母亲在家里闷……

偶尔母亲会跟父亲讨论谁先“走”的问题。母亲会说:“我体格不好,肯定我先死。我先死了你咋办?”父亲就说:“人家都说平常病病歪歪的人更禁活,说不定我死在你前头。”如今母亲有些迷糊了,有太多的事情记不得了,但我确信,在她的脑子里,父亲一定是最清晰的印记。

感情+亲情=爱情 -- 李欲晓

父亲,李增寿,1940年6月14日出生;母亲,田从,1942年11月22日出生。二位老人均为中共党员、邯郸市织染厂退休。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亲相爱一路走来,即将步入金婚之年。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分,讲几个小故事以做纪念。

一、相识、相知,友情、兄妹情

1956年7月,父亲因小学升初中考试名落孙山后对小学失去信心,立志务农。1957年9月家乡兴办起了民办中学,他的同伴儿们都鼓励他报考入学。报到那天,他神不在位地走到学校门口时,一位身材消瘦却很漂亮的女生风风火火的跑出来追赶她的同伴儿,差点儿和他相撞,他没好气的指责她:“你叫什么?慌慌张张的。”她说:“我叫田从,种田的田,从没见面的从”他脱口而出:“田从妹”,突感失言而想道歉,此时她已跑远,和同伴们谈笑风生去了。他对她顿生好感和敬佩之意。从此以后,他们成了校友,并且都加入了共青团,经常在一起参加组织活动。母亲喜欢文艺活动,父亲是爱看她们表演。一来二去熟悉了,他们就无话不谈,生活上互相照顾,学习上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一天谈起“田从妹”口误之事时,他们大笑不止,她毫无责备之意。一年后,父亲投笔从戎,他们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在信中互以“大哥”、“从妹”相称,感情由此而一步步加深。

二、帮母亲返校复课,铸成感激之情

1958年11月1日,父亲应征入伍到石家庄武警支队服役,1960年7月,非常巧合的是,母亲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医学院护士班学习。两人来到了同一个城市。第一个星期天,母亲就和几位同学一起到部队找父亲聚会,大家高高兴兴,有说有笑,欢乐异常。没过几天,母亲突然一个人来到部队找父亲。一见面,她就泪流满面,委屈异常。父亲赶忙让她坐下,对她进行安慰。问及原因时,她抽泣着说:“学院体检查处我患有肺结核,学院已开具通知书,把我辞退回乡。”说完后失声痛哭。

一个弱小女子,初来乍到,举目无亲。遇到困难,她只有找这个同乡加同学了。待她情绪稍微平静后,父亲就问她到底有没有患过此病,及此病的症状。她说身体一直很好从没感到过不适。父亲和他的战友们通过分析意识到她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被误诊。于是,就和战友李权柱、李孟学陪田从一起到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石家庄市商业局医院以及白求恩医院等多家大医院进行就诊检查,均出具诊断证明,证实她身体健康。之后他们又陪同母亲一起找到河北医学院反映此事。院方表示,学生体检是由河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负责的,还需该院复查。他们又陪母亲去复查并办理了所有的返校复课手续。当年8月1日母亲正式返校复课。正值建军节,父亲和战友李权柱、李孟学以及母亲四人聚在一起双喜同庆。谈笑之间,李权柱突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你们俩订婚吧。”当时使一对有情人面色绯红,尴尬不已。但彼此的心情是心照不宣的。他们的感情又加深了一步。

三、晚婚,探讨个性,磨合感情

李权柱唐突的一句话激起了一对有情人心中感情的涟漪,也惊动了双方的亲朋和初中的同学、老师。他们的老恩师李克俭先生虽比他们年长二、三岁,但总希望他的桃李终成眷属,以示其教学有方。在几位年长同学的倡议下,父亲与母亲于1962年6月4日订婚,鉴于部队的要求,他们决定晚婚。

1967年2月5日结婚,1968年11月28日,父亲所在的部队改为解放军编制的公安部队--石家庄军分区独立营与邯郸军分区独立营对调,1969年2月,母亲于河北医学院随军调往邯郸市织染厂时,姐姐刚满一周岁,组成了三口之家。

1970年3月父亲服从部队的分配,由邯郸市武装部调到武安武装部工作,母亲则留在邯郸,1971年,我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喜悦,也给父母增添了负担。只好把姐姐送回了原籍,有爷爷奶奶照料,一家四人身在三地。然而他们夫妻二人身在异地,不忘努力工作。父亲先后参加了军管会、退伍军人安置办等项工作;母亲拖着甲亢和神经衰弱的病躯努力工作,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要说夫妻情深,那是思念的情深、不计个人得失的情深、报效国家,坚守岗位的情深、异地工作十一年,见证夫妻感情的情深。

四、多疾、多病、想儒以沫见亲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父母二人先后于1997年和2000年退休,而且现在双双75周岁,相识57周年,婚姻48年,但是年老体弱,多疾多病,父亲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母亲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尤其是父亲的帕金森病已发展到两腿发直走路需人搀扶的程度,姐姐和我均忙于工作,无法经常陪伴在他们身边,只有他们二人相濡以沫,相互搀扶,安度晚年。
父母的感情经历真可谓感情加情亲=爱情吧。

我 的 家 风 -- 馆陶县职教中心 王敬云

每个家都有属于自己家的家风,要说起我家的家风,只要说出我家的一些故事你就明白了。

从小就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经常讲,人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其次要做一个自立自强,有上进心的人,还有就是不能奢侈浪费,要学会勤俭持家,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影响着我们家这一代人。

奶奶在世的时候总爱爱给我讲很多关于她当年的经历,家里的生活特别艰苦,还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聊关于勤俭节约,说现在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哪像他们小的时候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现在条件好了,更应该去想想苦日子是怎么样过来的。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但你要从小学会能吃苦、会节俭,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许这就是古文中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吧!奶奶不懂这些,但正是她那些朴实的话语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即便现在条件好了,我也是经常教育我的孩子要懂得珍惜、懂得节约。

我没有舅舅,外婆八十多岁了,经常住在我们家,人老了有时候就跟小孩差不多,有时候说话做事很让人不能理解,但爸爸妈妈从不顶撞她,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她的起居和情绪,爸爸总是说,孝顺孝顺,没有顺哪来孝?对父母、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老人心气顺了,精神才好,才少生病,对于她本人和整个家庭不都是一种福分吗?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孝敬无底线,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父亲是一位朴朴实实的农民,没有太多的教育孩子的话语。但从他身上让我学到了人要自立自强。记得去邢台上中专那会,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我的心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依靠。想父母,晚上躲在被窝里哭,这是一场心理的历练。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全得一个人处理。爸爸第一次去学校看我,我哭得一塌糊涂。他的一句话却让我记得一辈子:“出门在外一切要靠自己,父母不可能一直守着你,以后的路还得靠自己走啊”,一句简单的话语让我渐渐变得坚强了起来,发奋学习,最后我是我们学校唯一一个考上本科院校的中专生,现在想想父亲的一句话是我学会自立,下定决心好好学习的动力,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我也在教育我的学生要学会自立自强!

家风其实一个家庭做事的习惯和这种习惯的延续,有时是不能够通过一句两句话来表达清楚的,但这种孝敬、善良、自立自强的做事习惯确确实实在我们家世世代代的传承着,我也要将这种习惯交给我的孩子、我的学生,让她延续下去。

留一份平淡,岁月安好 -- 邱县 刘龙

老一辈人爱情的国度,那个年代没有鲜花钻戒,也没有巧克力;那个年代,没有誓言,也没有物质;那个年代,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没有甜言蜜语。那个年代有的只是相濡以沫,因为爱情,从来不会有沧桑。他和她,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双鬓已泛起白霜,不管生活过得怎样艰辛,总是用幸福的笑容温暖彼此。他和她,便是我的父亲母亲。

中国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还是以包办婚姻为主。那个时代,互抵递一张照片就决定了两个人的婚姻,最多也就是见过两次面而已。先恋爱再结婚,那个年代寥寥无几。不过我的父母却是一个例外。

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同学。父亲是班里的班长,母亲是文艺委员。听父亲说,母亲从小就喜欢唱,那个年代还没有流行歌曲,班里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父亲组织班里的同学一起听母亲唱《红灯记》。每提及此,母亲就会自豪地说:“每次给同学唱戏的时候你爸总会凑到最前面。”然后我就笑嘻嘻的问母亲:“当时有没有跟我爸谈恋爱啊?”母亲一脸羞涩,“嗨,那时候哪有那想法啊。”就这样,他们一起度过了纯真净好的学生时代。

高中毕业之后,父亲母亲都各自步入了工作岗位。到了谈婚论家的年龄了,由于父亲家连娶媳妇的房子都盖不起,没人愿意嫁给他,有媒人给母亲家里说起了这门亲事,也被家里毅然拒绝了,但母亲看重的是父亲为人耿直上进,义无返顾地嫁给了他。就这样,两个人在爷爷家一个偏房里结了婚,开始了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的生活。母亲说当时他们拥有的唯一财产就是一辆旧的凤凰牌自行车。那个时候,她感觉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父亲骑自行车带着她一起下班从镇上回村子里的时刻。

一年之后,父亲终于攒够钱为母亲买了一台录音机,在邓丽君甜蜜蜜的歌声中,母亲怀上了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吃到最好的东西就是父亲去镇上给她买来的酸杏。母亲说到现在她还记得那个酸劲,但是从母亲的脸上,我看到是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扩大,父亲在工作之余倒腾起了农药生意。那个时候我刚刚记事,依稀记得母亲做好饭在门口等着父亲,父亲卖完了农药开着拖拉机回家的情境。我六岁那年,父亲和母亲终于通过他们的努力使我们这个家走出了农村。这期间他们经历了多少风雨和挫折,晴雨不定,严寒不等,无论何时另一半将韧如蒲苇,坚如磐石。

如今,父亲和母亲都已经退休。每天晚上父亲总会带着母亲出去散步,父亲习惯走得比较快,母亲总是被落到后面,这时父亲就会停下来等等母亲。虽然没有手拉手,但会感到心连心,看到此景此情,一阵感动涌上心头。

我的父亲母亲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千千万万家庭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彼此坚守对方的心。岁月在柴米油盐中一天天流淌,他们的爱情犹如一坛陈年老酒,浓烈而回味无穷。让我深深懂得了经典的爱情并非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爱情才能经得住狂风暴雨的袭击和生活的考验,才能相扶相伴,一起慢慢变老。

爸爸妈妈的爱情故事 -- 王建芳

又是一个美好的周日,又是一家团聚的日子,姐弟五人依偎在爸妈身边,欢声笑声充满了整个房间。爸爸平静的给我们讲述着一段美好的时光。

那是58年盛夏的一天,在邯山区张庄桥学校里,一名优秀青年男教师正在上课,课堂上同学们都聚精会神的听着。窗外一个美丽的姑娘正好路过,被室内那带着磁性的声音和精彩的讲课内容所打动,忍不住停下脚步在窗外听起来。原来今天是她上班的第一天,立即被眼前这个青年教师的博学多才以及那妙语连珠的授课技巧深深吸引住了。那年他23岁,她19岁。在以后的相处中,姑娘美丽善良,小伙勤奋向上,两人在一起研究备课,讨论学识。渐渐的,年青的他们有了共同的理想,萌发了爱情的蜜意,走到了一起。这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的家远在大名县,家里只有我的大伯和我的奶奶,家庭条件不是太好。来邯郸时,一驾排子车,半车煤和一根檩条,一口锅,两个碗,就是全部家档。车上面坐着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家。根据上级需要,她们分配到邯郸县,落户到邯郸县孙庄村,借住在办公室。白天上课,晚上她们俩去村外拉土,加水和草做土坯,俩人并肩作战,父亲边干活边给母亲讲幽默故事,母亲边唱歌,边为父亲擦汗,一直干活到深夜。就这样,三间土坯房通过她们的双手终于落成了,屋内再砌一个土坑,简单的小家幸福的启航了。

父亲才能渐渐地就显现出来,并接任学校校长一职,他在学校工作更忙了,随着姐妹五人的出生,母亲的担子更重了,既要照顾年少的我们,又要上课,每天忙于学生和我们姐弟五人之中。在那个年代家家能有温饱就不错了,我们家人多粮少,为了我们几个不挨饿,父亲承包了一块地,利用下班时间学起种地来。书生样的父亲种起地来也有模有样,不懂就问村里种地的老行家,渐渐的我家的庄稼也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最开心的事是我们每天跟着父亲后面,下地做工,看着他干农活,边干活边给我们讲做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做人的道理,让我们长大后努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童年时光是幸福的,我们一家虽然不太富裕,但是父母亲常说我们姐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有健康的身体,凭着父母亲的勤劳,我们五个没有挨过饿,相反还能吃上别人吃不起的肉,小伙伴都羡慕的直流口水。姊妹几个的衣服都是轮流着穿的,妹妹却经常套着姐姐们宽宽大大的衣服。因此,母亲经常要求我们只比学习、不比吃穿,一家人不富裕倒也其乐融融幸福生活着。

常期的劳累父亲在他54岁那年被检查出食道癌,听到这个消息,母亲第一次流下了眼泪,这个坚强的女人第一次感到了无助。相濡以沫早就成了习惯,她怎么舍得父亲倒下呢?终于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母亲决定瞒着父亲病情,带着父亲进京化验治疗,于89年父亲动了大手术。回家后,母亲衣不解带的照顾着父亲,喂饭,擦身子,按摩,讲笑话想着办法逗着父亲开心。父亲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身体很快的康恢起来。到现在26年了,父亲又成了手术后第一例抗癌老人。

现在八十岁高龄的她们一起又加入了秧歌队,父亲是小组长,敲鼓打钗,每天看着母亲欢快的跳着笑着,鼓敲的更响亮了,他们健康幸福的过着老有所乐的生活。

听着父亲讲着他们的爱情,我们深深陷入这段幸福的爱情故事中。母亲常说自己亏,跟着父亲几十年啥福也没享上,但我知道,不管她怎么说,在她眼中父亲是不可取代的。如今的他们早过了金婚,风风雨雨、流年似水,他们相依相伴,粗茶淡饭中虽然没有那种浪漫和动人,饱经沧桑中也没有什么誓言,但一切幸福在艰苦中璀灿绚丽,甜蜜在生活中开花结果。

主办单位:邯郸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联系电话:0310-3113481 E-mail:wm3113481@163.com
策划、编辑:逯帆